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医疗护理>特色医疗

穴位贴敷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6日 点击数:766 字号: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 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 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药物组方多采 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的药物,如“消喘膏”等制剂,具有一定 的“发疱疗法”特征。常用于久咳久喘、腹泻、痹证、喉喑病、口疮、 小儿遗尿等方面的病证。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辨证选穴用药  

1、腧穴选择及配伍:  

1)辨证取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 贴敷的腧穴组方,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局部贴敷 或以痛为腧,贴药范围勿大。  

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病脏腑 相应经络的腧穴曰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取腧穴进行贴敷。  

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腧穴贴 敷药物,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 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  

4)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鼽、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等。  

2、药物组方:外治法所使用的药物与内治方药一致,针对所患病证辨证用药,多选气味倶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在此基础上适当伍用通经走窜、芳香开窍,活血通络之品,以促进药物吸收,如冰片、麝香、沉香、丁香、檀香、菖蒲、川椒、白芥子、姜、肉桂等。选择适当溶剂如姜汁、酒、米醋等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 速的目的。  

(二)贴敷方法  

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覆胶布粘贴曰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巴布剂、硬膏剂可直接将巴布剂或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于膏药、巴布剂、丸剂、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覆塑料薄 膜,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 剂的腧穴贴敷。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三)贴敷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 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1、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可每隔1耀3天贴治1次。  

2、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疱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 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  

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  

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疱之品。  

4、冬病夏治腧穴贴敷从每年入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 1次,每次贴3-6小时,连续3年为一疗程。  

二、常见病症的穴位贴敷疗法  

(一)发作日久的虚寒型咳嗽、喘证、哮病、肺胀等肺系疾病咳嗽由外感内伤的多种病因,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时,使肺气上逆而引发,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喘即气喘、喘息,以气息迫促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作为一个症状,喘可以出现在许多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当喘成为这些疾病某一个阶段的主证时,即称为喘证。哮病是一种突然发作,以呼 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临床特征的疾病,痰浊内伏为哮病的宿根,常因感受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肺胀是因咳嗽、哮喘等证日久不愈,肺脾肾虚损,气道滞塞不利,出现以胸中胀满,痰涎壅盛,上气咳喘,动则尤显,甚则面色晦暗,唇舌发绀,颜面四肢浮肿,病程缠绵,经久难愈为特征的疾病。诊断依据引自《实用中医内科学》。以上病证相当于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疾病。  

    这些疾病都具有久咳久喘,反复发作的特点,大多属于虚寒证型,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息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鼻涕、痰液清稀而白,背部畏寒,冬季症状明显加重或感受风寒后发病,而夏季病情减轻或缓解,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或沉或弱。  

治法:温经散寒。  

操作步骤:采用冬病夏治消喘膏治疗。消喘膏药物组方选温经散寒、辛香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炒白芥子21克,醋元胡21 克,细辛12克,甘遂12克,药物烘干或焙干后共研细末,取老姜汁的原汁(药物刺激量略高)或用清水稀释2-3倍(药物刺激量较小)作为粘附剂,糅合药粉,制成18份球形膏药丸备用,药物可以临时配制,也可以密闭包装冷冻储存。  

贴敷时机: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期间使用。每两次之间间隔7-10天,三或四次为一个疗程(与当年伏天次数一致);每年贴1-2个疗程,连续3年为一个治疗周期。如有效本疗法也可长 年使用。  

贴敷方法:取俞、心俞、膈俞3对背腧穴。  

穴位加减:喘息严重者加定喘,冬季反复感冒者加大椎,咳嗽痰多者加脾俞,咳嗽遗尿者加肾俞,喉中痰鸣难以咯出者加天突。每个穴位贴敷一个药丸,直接贴压于局部,按压成饼状,并用脱敏胶布固定,表层可再覆以橡皮膏,以防药物外渗污染衣物。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 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每次贴3-6小时,局部刺痛反映 明显者应提前取下。  

皮肤反应:药物贴敷于穴位后,多数患者局部会出现麻木、温热、烧灼感、疼痛、微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患者多能忍受。如果上述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局部。用药后局部皮肤出现潮红、轻微红肿、轻度出水疱属于该疗法的正常皮肤反应。出现适度的皮肤反应疗效会更好。本疗法绝大多数患者反应轻微,但有1%左右的起疱率,个别患者敷药处皮肤会遗留色素沉着。  

特别提示:  

1、具有虚寒型特点的鼻鼽(变应性鼻炎)也适用冬病夏治消喘膏治疗。  

2、贴敷药物期间,患者应尽量避免贪凉,避免食用生冷、寒凉、过咸等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  

(二)感冒  

是因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以头痛、鼻塞、喷嚏、恶寒、发热、脉浮等为主证。诊断依据同前,相当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  

治法:解表疏风。  

操作步骤:  

1、薄荷泥涂擦法:取鲜薄荷叶数片,用手揉成泥状,擦太阳 穴、迎香、合谷穴,可使头痛、鼻塞缓解,体温下降,每日2-4次, 1-3天为1疗程。  

2、蒜泥贴敷法:当感冒伴有明显咽痛时,可用本法贴合谷穴,方法为将大蒜(最好是紫皮独头蒜)10克,去皮洗净,捣烂如泥状。每次取3-5克贴穴位上,一般贴1-3小时,以皮肤发痒发红但不起泡为度,每日贴敷一次,3-5天为1疗程。  

3、冬病夏治消喘膏:适用于身体虚弱,遇冷或冬季加重的反复感冒患者。  

特别提示:贴蒜泥法还可以用于以下病证,贴患侧合谷穴治 疗乳蛾(急性扁桃体炎),贴双侧鱼际穴治疗喉痹、喑哑(急性咽喉炎),贴双侧涌泉穴治疗鼻衄不止(鼻粘膜出血)、鼻鼽(变应性 鼻炎发作期)和腹泻(急慢性肠炎)等。  

(三)口疮  

是指口腔疮疡或溃烂的一种病证,局部灼痛,常反复发作, 久久不愈。多由心脾积热,外感热邪,或阴虚阳亢,或虚阳浮越而致。诊断依据同上,相当于西医的口腔溃疡。  

治法:导热下行。  

操作步骤:吴茱萸贴敷法。取吴茱萸12克,烘干或焙干后研细末,陈醋调糊适量贴敷两侧涌泉穴,胶布固定,每日换一次,也可睡前贴敷晨起后取下,7日为一疗程。此外,本法对对咽喉作痛亦有效。  

也可以用吴茱萸9克,胆南星3克,共研细末,醋调适量贴敷涌泉治疗小儿口角流涎。  

特别提示:院吴茱萸醋调糊贴敷涌泉穴法还可以治疗头晕头痛(高血压病)、小儿遗尿、小儿流涎症曰敷脐中治疗脘腹冷痛、胃虚呕吐、日久腹泻(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  

(四)面瘫病  

俗称口僻、吊线风,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 阻而发生。患者常在清晨洗脸漱口时发现口眼歪斜,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动作丧失,额部皱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患侧不能作蹙额、皱眉、闭眼、露齿、吹口哨、鼓腮等动作。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  

治法:祛风通络,养血和营。  

操作步骤:面瘫膏。蓖麻仁30克,马钱子5克(研末),加朱砂1克,共捣研成膏,备用。取穴选患侧颊车、地仓、四白、阳白、翳风等穴位,每次选2-4穴,每穴取膏药绿豆大小贴敷,胶布固定,每天换贴一次,7天为1  

特别提示:本法仅限于治疗单纯性面瘫。  

三、禁忌症  

1、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严防有强烈刺激性的 药物误入口、鼻、眼内。  

2、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

1)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2)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

3)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四、注意事项  

1、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腧穴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2、对于孕妇、幼儿、久病、体弱者一般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同时注意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3、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4、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5、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出水疱等反应,可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  

6、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 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对某种贴敷药物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7、贴敷部位出现起疱或溃疡者,待皮肤愈后再进行敷药。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