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帮扶开展新技术——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超声引导下局部溶栓治疗
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肾病血液透析科主治医师张吉云在靖远县人民医院帮扶期间,于2020年5月9日和靖远县人民医院透析科路富坤主任、魏佳瑞护士长共同协作,成功开展了该院首例“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超声引导下局部溶栓治疗”新技术,填补了医院该项治疗空白。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肾衰竭透析患者最常见的血管通路,被称为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内瘘血栓形成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一般需要急诊处理,重新开通内瘘血流恢复内瘘功能,已往治疗需导管取栓或再次手术,给患者造成非常大的痛苦。急性内瘘血栓形成24内可采用局部血管内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或尿激酶等进行药物溶栓,避免患者手术取栓或二次手术。
患者段xx,男性,31岁,主诉:规律血液透析1年余,发现左前臂内瘘杂音减弱4小时。该患者于2019年1月使用左前臂动静脉内瘘3次/周规律血液透析至今,2020年5月8日上午正常透析平稳下机后于当日18时许出现恶心呕吐,伴腹泻,自测血压为130/80mmHg,自行耳旁听诊内瘘杂音正常,次日9时许患者外出散步时突发晕厥,醒后自行耳旁听诊内瘘杂音明显减弱,于12:40来医院就诊时测BP:98/67mmHg,P:76次/分,PE:左前臂吻合口处可触及动脉博动,吻合口静脉端可触及约11×13mm包块,质地较韧,内瘘血管震颤消失,未闻及连续性血管杂音。诊断:急性内瘘血栓形成,其原因为低血容量性休克→低血压→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内瘘闭塞。治疗:常规给予静脉输注0.9%氯化钠、白蛋白抗休克治疗,血压逐渐升高并维持在125~133/76~83mmHg,15:10行内瘘血管超声提示:内瘘静脉近吻合口处可见10×12mm血栓形成,近心端静脉内血流信号消失。
溶栓前内瘘血管超声检查
根据临床症状及血管超声检查,“急性内瘘血栓形成”诊断明确,充分评估病情:该患者内瘘血栓形成<24h,且无静脉溶栓禁忌症,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内瘘溶栓的必要性以及溶栓的风险以及并发症,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相关医疗文书,15:45在超声引导下采用儿科专用输液留置针经血栓近心端向远心端穿刺进针,针头位于血栓远心端,并固定留置针。
溶栓通路体表及超声下位置
15:50给予0.9%氯化钠+尿激酶10万U以100ml/h持续泵入,溶栓治疗1小时共用尿激酶20万U后,患者内瘘处血管震颤恢复,听诊可闻及响亮连续性血管杂音,溶栓后留院留观20小时,患者内瘘处震颤及连续性血管杂音正常,后行内瘘血管超声提示:内瘘静脉近吻合口处未见血栓,内瘘静脉内见血流信号,血流通畅,溶栓治疗成功,治疗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平稳,无皮肤粘膜出血、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等症。
溶栓后内瘘血管超声检查
患者于2020年5月11日8:05正常透析治疗,上机前内瘘动静脉穿刺顺利,采血及回血均正常,血流量210~240ml/min,12:05透析结束顺利下机,透析期间患者未诉任何不适。
此例“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超声引导下局部溶栓治疗”技术的成功开展及应用,为该院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治疗,解决了患者因此赴外就医带来的社会和家庭负担。(张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