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歪脸”,针灸“立功”显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6日 点击数:48 字号:

定义

    面瘫是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分为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最高,多由受风寒或某些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引起,最终造成的面神经功能丧失。发生一侧的面部表情动作减弱或消失,口眼歪斜,口角下垂,口角流涎,眼角扩大,闭眼不能,流泪,不能皱眉,露牙齿,耳后疼痛,耳鸣等。

二、临床表现

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三、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四、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五、针灸治疗

1 .治则:祛风通络,舒调经筋。

2. 治法:

① 针刺治疗:取手足阳明、太阳经穴。针刺用平补平泻法,以疏风通络。

3. 处方:攒竹、阳白、颊车、下关、合谷、颧髎、地仓。

随证配穴:皱额、蹙眉差:丝竹空。眼睑闭合不全:瞳子髎、鱼腰、丝竹空。耸鼻不能:迎香。人中沟歪斜:水沟。示齿不能:巨髎。耳鸣耳聋:听会。乳突部压痛:完骨、外关。久病体虚加足三里(双),太冲疏肝理气。

4.方义: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能祛除头面之风邪;听会、完骨可祛风通络;风池祛风止痛;阳白、太阳、攒竹、丝竹空、瞳子髎、鱼腰、巨髎、水沟、地仓、颊车、迎香、颧髎均为局部取穴,有疏风通络作用。足三里可扶正益气,太冲疏肝理气。

六、生活起居

1.病室避免对流风,慎避外邪,注意面部和耳后保暖,热水洗脸,外出佩戴口罩。

2.保持口腔清洁,餐后漱口,遵医嘱予清热解毒类中药汤剂口腔护理,预防感染。3..保护眼睛:闭眼、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用眼。外出时戴墨镜,睡觉时可眼罩或盖纱布块等保护措施。给患侧眼睛滴眼药水或涂药膏,既可以起到润滑、消炎、营养眼睛的作用,又可以预防眼睛感染。

七、饮食指导

1.风寒袭络证:宜食辛温祛风散寒的食品,如大豆、葱白、生姜等。忌食凉性食物及生冷瓜果等食品。

2.风热袭络证:宜食疏风清热的食品,如丝瓜、冬瓜、黄瓜、赤小豆等。忌辛辣燥热的食品。

3.风痰阻络证:宜食通阳泄浊的食品,如海参、海蜇、荸荠、白萝卜、百合、桃仁、蘑菇、柚子等。忌食肥甘厚味的食品。

4.气虚血瘀证:宜食益气活血的食品,如桃仁等。忌食辛香行窜、滋腻补血的食品。

八、情志调理

1.面瘫患者易致紧张或悲观情绪。关心尊重患者,疏导其紧张情绪,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共同帮助患者正视疾病。

2.指导患者倾听舒心的音乐或喜悦的相声,抒发情感,排解悲观情绪,达到调理气血阴阳的作用。

3.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治疗体会,提高认知,调摄情志,增强信心。

九、康复指导

1.抬眉训练:抬眉动作的完成主要依靠枕额肌额腹的运动。嘱患者上提健侧与患侧的眉目,有助于抬眉运动功能的恢复。用力抬眉,呈惊恐状。每次抬眉10~20次,每日2~3次。

2.闭眼训练:闭眼的功能主要依靠眼轮匝肌的运动收缩完成。训练闭眼时,嘱患者开始时轻轻地闭眼,两眼同时闭合10~20次,如不能完全闭合眼睑,露白时可用食指的指腹沿着眶下缘轻轻的按摩1次,然后再用力闭眼10次,有助于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

3.耸鼻训练:耸鼻运动主要靠提上唇肌及压鼻肌的运动收缩来完成。耸鼻训练可促进压鼻肌、提上唇肌的运动功能恢复。

4.示齿训练:示齿动作主要靠颧大、小肌、提口角肌及笑肌的收缩来完成。嘱患者口角向两侧同时运动,避免只向一侧用力练成一种习惯性的口角偏斜运动。

5.努嘴训练:  努嘴主要靠口轮匝肌收缩来完成。进行努嘴训练时,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努嘴,努嘴时要用力。口轮匝肌恢复后,患者能够鼓腮,刷牙漏水或进食流口水的症状随之消失。训练努嘴时同时训练了提上唇肌、下唇方肌及颏肌的运动功能。

6.鼓腮训练:  鼓腮训练有助于口轮匝肌及颊肌运动功能的恢复。鼓腮漏气时,用手上下捏住患侧口轮匝肌进行鼓腮训练。患者能够进行鼓腮运动,说明口轮匝肌及颊肌的运动功能可恢复正常,刷牙漏水、流口水及食滞症状消失。此方法有助于防治上唇方肌挛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