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医疗护理

小寒时节中医养生保健提示   ——小寒:敛精藏气,扶元固本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7日 点击数:24 字号:

一、

是二十四节气的第23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冷气积久而寒,意味着天气寒冷但未到极点,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足以说明小寒的寒冷程度。我国古代将小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意思是说,此时阳气已动候鸟中顺阴阳而迁移大雁开始向北迁移;喜鹊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雉在接近四九时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此时养生,宜以防寒防冻、养阳固肾为根本。

二、致病特点

寒是冬季的主气,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主收引凝滞。小寒正处在三九隆冬的时候,寒湿之气不断侵袭机体,容易诱发风湿、关节病;寒主收引、凝滞,容易导致寒凝血瘀,不通则痛,可见于心绞痛;寒为阴邪,心阳之气偏衰,无力推动血液,日久而为心力衰竭。所以老年人在小寒节气一定要预防感冒,注意保暖。一旦感冒,肺主宣发肃降的功能失调,肺无以宣发,卫外不固,则不能对外在邪气产生抵抗;肺无以肃降,则不能藏精于肾,肾虚则表现为免疫力减弱,心肾相济,则容易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

三、养生原则

小寒养生宜敛精藏气、扶元固本。中医认为,寒是冬季典型特征,属极阴之气,主收藏凝滞。《黄帝内经》早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大法,千百年来指导人们顺应自然变化进行养生保健。因此,小寒的养生原则是敛精藏气、扶元固本,以防寒补肾为主。

四、饮食起居

(一)饮食

《黄帝内经》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冬季养肾的最佳时机肾阳乃人体阳气之根,能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小寒时节,气温骤降,人体更易受寒邪侵袭,阳气易受损伤。故此时,饮食调养更应以温热食材为主,如羊肉、牛肉、鸡肉、核桃、黑豆、黑芝麻、枸杞、桂圆等。通过饮食调养,可以涵养阳气,增强体质,提高抗寒能力,从而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俗语所言:“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要注意的是,补益之品多滋腻碍胃,脾胃虚弱人群往往会出现“虚不受补”,容易加重消化不良,所以进补的同时要注重脾胃调养,可加入健脾开胃的药物,比如党参、太子参、山药、莲子、砂仁、陈皮等,以促进脾胃消化吸收

(二)起居

《黄帝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在寒冷的小寒时节,尤其不应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平衡状态。此时,应保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阳气收藏、阴气蓄积。小寒节气,更应早睡晚起,适当延长睡眠时间,比如每天多睡一小时,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

小寒时节,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要注意头颈部保暖,外出要注意保护头颈。其次要注意腰腹部保暖,腰腹部是连接身体上下的枢纽,人体身上很多重要的穴位都在腹腰部,如神阙、气海、关元、腰阳关、肾俞等,因此要做好腰腹部保暖。第三点是注意足部保暖。俗话说“寒从脚下生”可以用当归、红花、鸡血藤或黑附子、干姜等中药材放于锅中煮成水,每天倒入温水中泡脚使用,可以起到较好的驱寒效果,还可以促进睡眠。有条件者中午11点至13点抽出半小时到1小时进行午休,即使不能够睡着,也应“入静”,使身体得以平衡过渡,提神醒脑、补充精力。

五、情志活动

(一)情志

小寒时节,阳气蛰伏于内,我们的情绪应当保持平稳和谐,避免过度的大喜大悲,以免扰动体内的阳气。此时,应促进阳气的伏藏与内敛,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的阳气升发做好准备。此外,小寒节气时阳气相对较弱,可能会影响人的心态,甚至诱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在这个时节,可以通过增加光照时间,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比如唱歌、跳舞,多与亲朋好友进行社交互动来缓解负面情绪,也可以通过按摩穴位如百会穴、太阳穴等来缓解压力和疲劳,保持身心健康。

(二)活动

小寒时节,人应顺从自然规律进行冬藏,可以通过适当减少剧烈运动,避免大汗淋漓的形式来藏。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藏神”降低欲望,勿争强好胜,避免过度亢奋,努力不懈,顺时而为。 此外,中医认为,动则生阳。平时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健走、跳绳、做操等运动以助生阳气。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热身,从低强度慢慢开始。运动后不要立刻休息,慢慢减少运动强度。对于一些体质偏弱或者年龄较大的人来说,可在有阳光时进行室外散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