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开展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
我科已有腹部提压复苏仪, 为我科抢救患者提供
另一种手段。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是胸外按压心肺复
苏的有力补充。现将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介绍如下。
现代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历经50余年的实践,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虽有提高,但生存出院率仍不理想完善和发掘CPR的适宜技术与方法,以求提高CPR患者的生存率,是心肺复苏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中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协作组从临床CPR实际需求出发,弥补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缺陷,达成了经腹部提压进行CPR的共识。
1腹部提压CPR产生的背景
1.1传统心肺复苏法的局限性
传统心肺复苏法(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STD-CPR)时受其胸外按压禁忌证局限性的制约,而缩小了临床应用的范围。在实施按压时需要足够的力度(45~55 kg)和幅度(>5 cm),有约1/3被救者发生肋骨骨折,而对于合并有胸部外伤肋骨骨折的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胸外按压因可能加重骨折、导致骨折断端伤及肺脏与胸膜而属于禁忌;且此时胸廓复张受限,难以保证传统的按压力度和幅度,影响“心泵”和“胸泵”作用的理想发挥,继而可降低CPR效果。因此对于部分具有胸外按压禁忌的CA患者而言,单一的胸外按压方法是不能满足临床需求的。
1.2传统心肺复苏法的缺陷性
STD-CPR存在只能单一建立循环而不能兼顾呼吸的缺陷性。依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胸外按压与通气比例实施CPR时,胸外按压人工循环终止后再给予人工通气,这种按压的中断期予以通气的方式,人为的使人工通气和胸外按压被独立开来,使其在进行人工呼吸时没有人工循环支持,导致通气与血流相脱节,通气/血流比(V/Q)异常,影响肺内气体交换,不能保证CPR时的氧合,导致复苏成功率降低。
1.3传统心肺复苏法的片面性
在实际的临床心肺复苏中的,CA大致可分为原发性CA和继发性CA两类,其中继发性CA多因窒息缺氧引发(如溺水、窒息、呼吸衰竭等),心搏骤停时氧储备可能已经耗尽,故更强调呼吸支持的重要性,此时提供符合生理机制的理想人工通气模式,即在人工循环的状态下给予同步通气,有利于保证肺泡换气的有效进行,确保CPR时的氧合,而单纯的STD-CPR胸外按压是不够的。当无条件建立人工气道,尤其是在经气管插管连接呼吸器通气前,尽早维持有效的肺通气极为重要。
2腹部提压CPR的主要机制
2.1腹泵机制
Babbs提出了腹泵机制,认为在腹部加压时腹腔内压力升高,压迫肝脏促使肝脏内血液迅速排空,这种排空作用使肝静脉血流汇入下腔静脉,血压提升。腹部放松时,腹腔内压力减小,腹腔大静脉开放,下肢血液顺利回流,适当的腹部压力可以产生6 L/min的心输出量。当实施腹部按压时腹腔内压力升高,腹部脏器及容量血管受压,使腹部器官中含有的人体25%血液回流入心脏,增加动脉压力以及冠脉灌注压。实施提拉腹部时,腹腔内压力减小,利于心脏输出,同时腹腔大静脉开放,下肢血液顺利回流,为下次心脏输出做准备。
2.2胸泵机制
以往Rudikoff等提出了胸泵学说,指出在胸外按压时推动血液循环的是胸腔内外的压力梯度。胸外按压是通过增加胸内压、心内压、胸腔血管内压,促使血液向前流动,胸外按压放松胸廓反弹,胸腔内外静脉压差使血液返流回心脏。现行腹部按压时,腹腔内压力增大,使膈肌受压上移,胸腔内容积减小,增加胸内压,心脏受压容积减小,发挥胸泵作用,心脏摄血产生前向血流,提高心排量。提拉腹部时腹腔压力迅速减低,膈肌最大限度下移,扩大了胸腔的容积,增大了胸腔的负压,亦充分发挥了“胸泵”机制,心脏舒张,促进了血液回流,为下次按压心脏泵血做准备。
2.3肺泵机制
王立祥等提出了腹部提压时的肺泵机制,研究指出在按压腹部时,腹腔压力升高,促使膈肌上移,导致胸腔容积减小,胸腔内负压减小,肺脏受压回缩使肺泡内气体排出,CPR患者完成呼气动作。提拉腹部时,腹腔压力下降,促使膈肌下移,导致胸腔容积增大,胸腔内负压增大,肺脏因此而膨胀使空气进入肺泡,患者完成吸气动作。腹部提压CPR通过膈肌的被动下上移动,来促成呼吸动作,发挥了“肺泵”作用,完成肺脏的呼吸功能,并与腹泵机制协同作用,在不间断循环的状态下完成人工呼吸支持,真正实现了呼吸与循环共举的复苏举措。
3腹部提压CPR的临床应用
3.1腹部提压CPR的器具
腹部提压CPR方法利用由提压板、负压装置和提压手柄三部分组成的腹部提压装置,通过对腹部进行按压和提拉实施CPR。该装置提压板的外形是一个上部为等腰三角形、下部为长方形的多边形,且长方形的长边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方形的中部有一个圆形开口。负压装置为一个活塞式负压器,其开口与提压板下部长方形的圆形开口紧密连接。提压手柄位于负压装置的上部,并与负压装置的外壳在平行于提压板的水平面上紧密连接。
3.2腹部提压CPR的方法
施救者用双手紧握提压手柄将提压板平放在被救者的中上腹部,提压板上方的三角形的顶角放在肋缘和剑突下方,负压装置的开口与被救者的皮肤紧密接触,快速启动负压装置,使患者的腹部和提压板紧密结合。施救者于患者侧方通过提压手柄以100次/min的频率连续交替向下按压与向上提拉,按压和提拉的时间为1∶1,向下按压时垂直用力,勿左右摆动,提拉时垂直向上均衡用力,按压力度控制在50 kg左右,提拉力度控制在30 kg左右。
3.3腹部提压CPR的适应证
早期应用腹部提压CPR,救治胸部创伤性CA、呼吸肌无力及呼吸抑制的全麻患者,表明在建立有效循环的同时达到了体外腹式呼吸的作用,实现了不间断人工循环状态下给予通气。尤其适用于存在胸廓畸形、胸部外伤、胸肋骨骨折、血气胸等胸外按压禁忌以及窒息与呼吸肌麻痹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在腹部外伤、膈肌破裂、腹腔脏器出血、腹主动脉瘤、腹腔巨大肿物等状况时禁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实验研究的深入以及临床应用的展开,开辟经腹CPR新途径具有广阔的前景。经腹实施CPR另辟腹路起“腹”心动,让胸外按压禁忌成为过去的同时,其起腹呼吸的体外腹式呼吸亦满足了CA患者呼吸支持之需求,实现了心与肺复苏并举的科学理念。现行的按压与通气不能同步进行,即胸外按压时只有循环而无通气,而后予以人工通气时又无人工循环维系,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换气不能有效地进行;而经腹实施CPR通过腹部提压实现了不间断人工循环状态下给予通气,使肺泡换气功能有效进行,确保CPR时的氧合,这将为心肺复苏提供新的模式和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