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颈内静脉导管留置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8日 点击数:774 字号:

    随着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逐年增多,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费用支出也逐年增加,其中相当比例的资金用于血管通路的建立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如何建立和维持功能良好的血管 通路是临床医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外透析中心均以动静脉内瘘作为血液透析首选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但随着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时间的逐渐延长,透析龄超过 5年患者已明显增 多,再加上老年透析患者及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患者的逐年增多,自身动静脉内瘘的失败率逐渐增加。永久性血管通路长期放置的并发症是威胁血透患者生存及导致导管技术失败的重 要原因之一,积极处理并发症对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非常重要。慢性肾衰竭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存活期越来越长,其血管通路的保护越显重要。留置长期导管的手术并发症正随着 置管人员技术的熟练逐渐减少。对于血栓及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控制,除了及时的诊断和正确治疗外,加强对留置导管使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尤为重要,对患者积极宣传教育正规的导管使用和护 理方法可预防并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长期导管较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在留置时限、抗感染方面有显著提高,其并发症显著少于临时双腔导管,透析效果较好,且无血流动力学影响, 非透析时不增加心脏额外负担,对于不能行自体血管造瘘或心功能不全不宜造瘘者是最佳替代办法之一。

    使用长期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具有涤纶环的深静脉长期导管在国外已成为建立长期血管通路极好的补充形式,但该导管长期放置的并发症也较多,是威胁血透患者生存及导致导管技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积极处理并发症对提高导管留存时间非常重要。

1 近期并发症:  

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心律失常, 脱管,导管位置不良等,损伤胸膜引起血气胸的情况很少见。 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除与术者的熟练程度有关外,还与是否使用影像系统引导有关。采用超声引导,插管手术相关并发症大大降低。局部渗血多发生在术后 12h 内,可压迫处理,如无效时拆线探查,排除喷射性出血后沿隧道海绵明胶填塞后闭合加压。插管当天最好不要血透,局部固定好导管制动。导管脱出时局部压迫1h,如病情稳定,没有症状且出口及隧道无感染的, 48h 后可考虑新的导管原位重新置入。置管后及每次透析时不仅要检查创口的愈合情况, 还要检查导管与组织的相容程度,告知患者勿牵拉导管,以防止脱出。术后 X 线片示导管位置过浅或过深或扭曲,同时伴有导管吸出不畅或静脉压增高或透析时心律失常,在 X 线透视下调整导管的位置或重新插管。

2 远期并发症:  

导管血栓或纤维蛋白鞘形成所致导管功能不良, 导管相关性感染等。  

2.1 导管功能不良  

导管功能不良指在常规的治疗时间内导管不能提供足够的血流量来达到充分的透析。主要表现为导管出血不畅或栓塞。早期导管出血不畅主要见于导管皮下隧道扭转、导管打折、管尖移位或贴壁。因此要掌握好置管术,导管置入时不要扭曲,皮下隧道角度不能太小,导管尖端不能过深或过浅。当判断发生导管贴血管壁时, 及时给予手法调整或改变患者体位, 一般可以纠正。部分患者低血压时当中心静脉压小于5mmHg,也会出现贴壁现象,考虑与血容量不足有关,给予扩容处理,多可纠正。晚期导管功能不良主要是血栓形成,包括导管内血栓(管腔内血栓、导管尖部血栓及导管外血栓(附壁血栓、静脉内血栓、心房血栓、纤维蛋白鞘)。导管血栓形成比较常见,国外报道导管栓塞发生率29%。预防血栓的形成,首先是要求操作者设计周密,尽量避免导管呈锐角弯曲。在使用肝素封管时,应使用浓肝素封管,低分子肝素的效果要优于普通肝素。导管单端或双端引血、注血皆不通畅,表明单端或双端完全阻塞,引血流速较慢时通畅,流速加快时无法引出,注血时有阻力,表明管腔不完全阻塞。可行血管造影明确。对已形成血栓或纤维鞘的, 国外大多采用尿激酶溶栓透析间期导管内注入肝素不足, 肝素流失或血液反流入导管腔内引起管腔内血栓,采用尿激酶溶栓可取得满意疗效。国外文献报道,尿激酶溶栓治疗导管内血栓形成的成功率为70%-90%。成功率较高,创伤小且费用低,应当作为首选。尿激酶溶栓方法很多,叶朝阳等报导尿激酶5-25万单位加生理盐水3-5ml,注入导管内,保留20-30min,回抽出被溶解的纤维蛋白或血凝块,可以重复进行。短期内反复血流不畅者,采用25万单位尿激酶导管内缓慢滴注6h以上,连续3-5天。 Webb等报导导管内短时间连续滴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的方法即微泵持续滴注尿激酶( 20ml生理盐水中加入尿激酶5-10U,输入速率为4ml/h,持续3-5h)的溶栓疗法,有较高的导管复功率,且并发症较少。早期溶栓不成功,往往提示有纤维蛋白鞘形成,在血液透析时高血流量通过导管口长时间冲击血管内膜,使内皮细胞裸露,纤维蛋白原和凝血物质释放,进入导管口堵塞管腔。另外导管做为一种异物长期留置于颈内静脉,在血液流过时,纤维蛋白逐渐沉积在导管周围,形成一层包裹在导管周围的袖套样纤维蛋白鞘。该纤维蛋白鞘充当了阀门作用,在血泵抽吸作用下,被吸附于动脉孔处,从而影响了血液的引出,使透析不能顺利进行,严重者影响透析充分性。国内多采用尿激酶封管法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容易复发。 采用2IU尿激酶通过导管持续滴入30min的方法,对纤维蛋白鞘的疗效达70%

2.2 导管相关性感染  

感染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合并症, 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血液透析患者仅次于心血管并发症的第二位死因,死亡率为15%-38%,血管通路则是造成血透患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血液透析病人所有菌血症的48%-73%为血管通路相关性感染。并有研究认为深静脉留置导管是发生败血症的独立危险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