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科中医理疗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23日 点击数:662663 字号:

白银分院内分泌科于2018年1月从A座原门诊楼五楼搬迁至医院D座住院部楼五楼。现科室已正常运营1月余,各项检查及理疗项目均已全面开展,望广大患者朋友前来咨询就诊!

科室中医药特色理疗优势明显,注重辨证论治,整体调理,内调外治相结合,形成了“辨证辨病结合,内调外治并用,中药为主,中西结合”的诊疗模式,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常见并发症有: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糖尿病性泌汗异常、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足病等。我科建立了独特的“中医药内调外治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专科诊疗体系,应用辩证中药内服配合中医特色外治疗效显著,目前开展:

1.中药熏洗疏通腠理、祛风除湿;

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乘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一般先用药汤蒸气熏,待药液温时再洗)。此疗法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方法无痛苦、无危险,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改善肢体微循环等多种功能,发挥了药到病除的特殊治疗效果。

中药熏洗疗法适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雷诺综合征、血栓性浅静脉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稳定期及后遗症、静脉性溃疡、各种血管炎、淋巴水肿等多种周围血管疾病。

2.穴位贴敷通脉除滞、调理阴阳;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调成糊状,直接贴敷穴位、患处,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穴位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能祛邪、拔毒气以外出,抑邪气以内清;能扶正,通营卫,调升降,理阴阳,安五脏;能挫折五郁之气,而资化源。

3.红外线治疗温经通络、散寒止痛;

红外线光疗法是全球医学疼痛管理的重大突破,该科技利用红外线,尤其是近红外线可深入人体组织的特性及红外线温热效应,升高组织温度扩张,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物质代谢,提高组织细胞活力及再生能力。红外线治疗慢性炎症时,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高血压、低血压的相关症状,能改善关节疼痛,消除肿胀,促进炎症消散,能调节自律神经,调节内脏功能。

4.艾灸温通气血、扶正祛邪;

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能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拔毒泄热,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5.穴位注射运行气血、扶正祛邪;

选用中西药物注入相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局部用药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外周血液分布,修复已受损的生物膜,从而减低组织损伤,重建组织内环境稳定,缓解血液循环障碍,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并可改善供血。

6.拔罐治疗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一种疗法,达到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现代研究认为拔罐使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通过以上特色诊疗体系,改善患者症状,保护或延缓血管、神经、器官损伤,降低尿蛋白,防治并发症效果显著,多年来得到广大患者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