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效贴的起源与应用原理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6日 点击数:98 字号:

肌内效贴布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日本,由日本医师加濑建造(KenzoKase)研发;发展于欧美,而国内对肌内效贴布的认识则始于北京奥运会。经推广,该技术不仅用于各类运动损伤的处理,且广泛延伸到临床康复等领域。

  肌内效贴的应用原理

1、肌肉效应

虽无直接肌肉抑制和促进作用,但可以使肌肉肌电活动的减少(Morrissey,2000、Alexander,2003、Selkowitz,2007等)。但再之后的研究中发现:如果治疗贴布贴扎与肌纤维方向一致时,肌电活动会减少,而与肌纤维交叉时肌电活动不受影响(Alexander等,2008)还有研究表明,不是所有贴扎在增加肌电活动中都会产生有益的效果,甚至可能有“有害”的结果( Ackermann等,2002 )。

贴扎只是在皮肤表面进行,会造成皮肤移动或改变皮肤压力,但肌肉都是在相对的深层,只受神经的支配;且肌肉在腱鞘内活动,贴扎在皮肤表面的贴布难以对肌肉产生直接作用。必须指出的是,关节的活动不是单独肌肉活动所能控制的,而是由一组肌肉受神经控制后活动的结果,完成一个动作,单独贴扎某一块肌肉对恢复功能不可能起到实质性改变。

 

 

2、神经效应

贴扎可以刺激皮肤和关节力学感受器,这样能引起和增加早期的肌肉保护反射弧以起到保护组织的作用。在增强本体感觉尚有争议,但肌内效贴可以显著增加运动觉和位置觉(Robbins,1995、Callaghan,2002等)。研究发现在不负重的情况下,贴扎显著改善了关节位置的感觉,但在负重的情况下则没有改善。

 

3、力学效应

在纠正很多肌肉骨骼系统问题时,贴扎的作用和益处学说都基于力学原则。贴布可给予外部的力学支持,限制和稳定关节活动(Larsen,1995、Viceenzino,2005等)。如果治疗贴布被用来防止正常关节的极限活动,那么治疗贴布就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外部韧带( McLean, 1989 )。MaConnell治疗贴布对髌骨内移进行治疗,发现治疗贴布贴扎对多数髌骨内移的患者有效。

 

4、筋膜效应

贴扎通过皮肤感受器,刺激预热筋膜内感觉感受器,达到改善运动输出的目的。利用贴布的回缩特点,可以帮组受伤的筋膜组织回缩到自然状态。

 

5、缓解疼痛

运动功能贴布贴在皮肤表面时,可对皮肤感觉器产生持续的触觉输入,抑制疼痛感觉输入,从而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6、缓解水肿

贴扎可提升皮肤使其下组织减压,起到减缓水肿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皮下组织浅筋膜中血管由交感神经的支配,兴奋交感神经引起扩张血管,加速水肿吸收。

 

传统的肌内效贴主要有四种颜色:黑色、粉色、蓝色及肤色,近几年开始出现更多的色彩,虽然不同颜色没有材料上的本质区别,但色彩学原理的应用却能增加治疗效益。譬如黑色带来强硬、稳固的安全感,可用于稳定关节、矫正动作;暖色调使人兴奋,促进运动表现;冷色调给人放松、镇静的感觉;肤色则给害羞的人一种安全、保护的体恤。

我们将为患者提供周到细致的医疗服务及个性化治疗方案,帮助您制定治疗方案以及训练方法,欢迎大家前来咨询就医。